「碳交易所」將採減量額度 證交所最快年中成立子公司
記者:劉家瑜
總統蔡英文19日出席台灣美國商會向外宣布將成立「碳交易平台」,碳交易所再度成為媒體關注的議題。金管會今(20)日透露,證交所與國發基金將共同出資成立「臺灣碳權交易所」,預計於今(2023)年中完成設立登記,結構將採減量額度,股東結構、交易對象等相關細節尚在籌劃中。
《氣候變遷因應法》第36條第三項明訂,環保署得委託金管會,以及其指定機關來辦理自願減量額度、國外減量額度以及總量管制下排放量(ETS)等交易事宜,並強調只負責「交易」事宜,因此我國在氣候變遷下可能需做的準備,整體內容仍由環保署規劃。根據規定,《氣候變遷因應法》三讀後六個月內須訂出子法,子法將更進一步說明「碳交易所」運作方式、作業程序、建置對象。
臺灣碳權交易所主要業務將包含國內碳權交易、國際碳權買賣及碳諮詢宣導服務。國內碳權部分將配合環保署法規進程及制度規劃,建置國內碳權交易平台;國際碳權則將依國內企業需求與國際認證機構洽商合作,協助國內企業降低減碳成本,因應國際減碳衝擊;另針對國內碳費課徵、國際碳邊境稅實施及供應鏈碳中和等議題,將提供相關諮詢及宣導服務,以緩解企業碳焦慮。
證期局副局長張子敏表示,目前金管會與環保署組成工作小組共同研議「碳交易平台」,並配合環保組織規劃時程辦理,也會督導證交所執行碳交易所的工作,國際配合的事項做協調。金管會推動溫室氣體盤查的目的,是為引導企業奠定減碳目標,企業減碳策略可考量其產業特性及供應鏈要求等因素,訂定相關行動計劃,企業亦可透過碳交易市場達成其減碳的目的。
截至2022年底,國際上約有30幾個碳排放交易體系,目前主要為總量管制跟排放交易制度(Cap and Trade)及減量額度,前者採用國家有歐盟、加州、英國、中國、韓國、紐西蘭等國家,後者為新加坡、香港、馬來西亞及泰國等國家採用。
其中,總量管制為強制性的管制措施,政府根據不同產業別,核配給不同的企業碳排放的額度,假如企業排放未超過額度,就可以將多出的額度在公開市場上交易,但總量管制將碳權用產業別分布,與減碳的關聯性不大。台灣目前規劃的體系則為減量額度,環保署有很多自願減量專案,企業去跟環保署申請執行成果,環保署確證後給予減量額度,企業取得額度後在公開市場上交易。
張子敏說,碳交易市場設立後,企業自己減碳如果比較便宜,就會很努力去減碳。環保署也會控管減碳額度,目標是希望企業能夠真正減碳,不希望成為一個炒作的市場。
臺灣碳權交易所的設立,可協助企業達成碳中和目標,與經濟產業發展中取得平衡,創造減碳誘因,並可藉由碳權交易增加國際間交流與合作,以實現台灣2050淨零排放目標,具有重要的經濟、環境和社會效益。歐盟未來幾年將徵收碳邊境稅,未來國內碳權不夠,透過交易所跟國外平台購買成本較便宜,再透過交易所提供給企業,滿足企業碳權需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