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碳領先減碳… 台灣「節電無規畫」 用電降不下來
記者吳姿賢、鄭朝陽
國發會公布的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關鍵戰略,納入節電規畫,但看不到具體方案,產業發展、用電卻無上限,彼此矛盾。學者形容台灣邁向淨零過程,如同一場僵局的風險之旅,是非常難解的習題。
邁向淨零的關鍵除了產業轉型,從產品設計、製造到回收融入淨零思維,也要從節電、提升能源效率雙管齊下。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表示,未來經濟部估算台灣每年用電需求平均成長約2.5%,以去年用電量換算,約增加70億度,但國發會的節能戰略,規畫每年節電約44億度,根本難以抵銷。
更重要的是,製造業排碳量占一半以上,應該對產業減排有統籌的戰略設計,規畫各產業減排路徑,外界也才能具體檢視產業轉型規畫是否合理。
台大大氣系前教授徐光蓉說,節能是淨零的重中之重,政府只思考如何滿足業者用電,應回頭「把電的需求降下來」,畢竟工業用電量就占全台總用電量的一半以上,因此從用電大戶來節電的效果最好。
中華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陳中舜表示,以半導體業為例,企業已經很努力做節電,但仍有天花板,是因為「製程」不能妥協,產業界的態度是必須先追求良率、而非節能,而且還要考慮產品的附加價值,產業界認為就算電費每度漲了一倍,也還撐得過去,造成節電少了經濟誘因。
政府鼓勵擴大投資,用電量勢必節節高升。陳中舜表示,既然高耗電產業精進節能的空間有限,比較可能擴大台灣綠電交易的市場規模,讓業界買綠電做碳中和。
「排碳量一路領先減碳量,這是台灣淨零僵局的風險之旅。」台大國發所教授周桂田指出,節電不力根源是台灣電價太便宜,如果台電的時間電價機制再優化,政府收碳費、碳稅的碳定價機制也趕快訂出來,對耗電就有抑制效果。
徐光蓉認為一般民眾也能貢獻節電,例如俄烏戰爭導致能源危機升高,德國就鼓勵民眾改用熱泵熱水器,比瓦斯還要省電;另如用智慧電表協助管理能源的速度也要加快,才能抑制住商用電。